紀錄電影《零零后》海報
9月3日起,一部歷經12年跟蹤拍攝,真實呈現出兩個2001年出生、個性鮮明的孩子成長影像的紀錄片——《零零后》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以下簡稱“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這部由300多小時的影像剪輯成的90分鐘紀錄片,用真實、豐富的細節記錄了中國“00后”從幼兒到青年的成長經歷,繪制出一幅中國教育的真實畫卷。在該片導演、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看來:“這是用12年寫給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而對于電影市場以及習慣觀看商業大片的觀眾來說,這部帶有強烈的導演個人印記的紀錄片略顯“特殊”。
這部紀錄電影的前身,是2017年在央視播出的5集電視紀錄片《零零后》。片中記錄了7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播出后反響熱烈。導演張同道刻意藏起了“孩子王”池亦洋和“小公主”柔柔——兩個個性最鮮明、戲劇化程度最高的主人公,專門制作了這部電影版《零零后》。
電影用細節、故事結合外部環境講述,清晰刻畫出時間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給兩個特別的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談及為什么要拍“00后”的故事時,張同道說:“他們是這代人的珍貴樣本。”他表示,本想記錄一些年齡相仿孩子的人生軌跡,卻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了“00后”的共同特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代人的DNA。”張同道認為,“00后”無疑帶著全球化的時代烙印。
于是,這場漫長的記錄從最初源于他對自己孩子的好奇,發展成對于一代人成長的追尋。張同道表示,《零零后》是他送給中國家長的一面鏡子,希望讓每一位年輕父母從中看到自己以及孩子們未來的模樣。
“我作為一名‘00后’,對這個詞有著愛憎交織的情感,從學習、成長到叛逆、收斂,我們的思想在不斷發展充盈。‘00后’經歷了其他年代沒有的時代碰撞,這讓我們有著不同的快樂,也留下了難忘的苦楚。”一位觀看過這部紀錄片的“00后”觀眾說。
紀錄片天然具有記錄當下社會、時代的脈搏的功能,《零零后》同樣在追求記錄生命、反思成長與教育方式這樣的社會價值。最初這部紀錄片的主創團隊并沒有確定也不知道受眾群體會是誰,然而放映后發現,最熱心的觀眾是作為家長的媽媽們。“影片在很多城市進行放映,令人感觸最深的,一是中國家長可能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家長,二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愛孩子。”這讓影片主創感慨頗深,“如果家長與孩子看完這部電影,能夠使家庭更和諧、孩子成長更健康,我們12年的努力就沒有白費。”這成為主創對這部作品最大的期待。
“紀錄片就是以生命記錄生命。我們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光陰雕刻著我們的容顏。拍攝這部影片時,我不僅是導演,也是父親。從2006年夏天第一次拍攝起,一些參與拍攝的編導陸續結婚生子,做了父母,《零零后》已是三代人的集合——‘60后’帶著‘70后’‘80后’‘90后’拍攝‘00后’。我們是中國電影的‘愚公幫’。”張同道在導演手記中這樣寫道。
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趙捷認為,紀錄片具有觀察新時代的價值。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可以觀察到最宏觀的時代變化,還可以發現最微妙的時代細節,從而呈現事件背后潛藏的多種可能,進而為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關注時代和時代中的人,讓更多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當下,中國紀錄片品牌尚在建構的過程中,以可控的拍攝時間和成本講述符合市場審美需求的故事,是目前大部分紀錄片創作機構認可的一種主流模式。作為票房帶動力略顯“弱勢”的紀錄電影,很多主創希望能夠以收獲商業院線的上座率以及在社交平臺上的口碑,來增強創作信心,然而目前的市場并沒有為像《零零后》這樣的“作者電影”提供更大的空間。“資金短缺是常有狀態,融資渠道多元化但賺錢不易”是紀錄片創作者普遍遇到的難題。
記者發現,很多企業、機構參與了《零零后》的出品、發行,可以想見這樣一部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的電影,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爭取到投資的困難程度。張同道透露,影片得到了600萬元的投資,這個數額在紀錄片制作領域并不算多。他坦言,這類作品目前的市場前景并不樂觀。然而,張同道并不愿意過多談及主創團隊在拍攝期間經歷的艱難、掙扎和堅持,在他看來,這部電影的誕生簡單源于“忍不住要繼續拍攝下去,因為我們非常好奇他們會長成什么樣子”。
在業界看來,國產紀錄片的生存以及發展壯大,工業化、市場化道路是一條必經之路。但與此同時,多樣化類型紀錄片的存在也是市場成熟的樣貌之一。紀錄片在市場化方面,盡管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但目前也開始出現更多的放映機構嘗試拓展紀錄片的傳播空間,不斷推動紀錄片從文化影響力向市場拉動力蔓延。
此次,《零零后》背后有全國藝聯助力專線放映,大象點映這一影院點映社交平臺也參與其中。記者注意到,這部紀錄片的出品方還有嗶哩嗶哩網站的身影。可以看到,網絡也在逐漸成為紀錄片發展的新途徑。誠如業界所分析的:傳播創造觀眾。隨著中國紀錄片傳播生態的建立,紀錄片與公眾之間良性關系的形成才有可能。